从工业、农业利用到河湖景观补水,从绿地灌溉到道路压尘等市政杂用,随着污水处理能力的快速提升,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稳定可靠的“第二水源”。
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2013年至2019年底,北京市新建再生水厂68座,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26座,建设规模超前10年总和。2020年,完成东坝、北苑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,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%。在工业、河湖环境、市政杂用、园林绿化等方面大力推广再生水利用,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。
北京用实践证明:污水经过深度处理,完全可以循环利用。
大力建设再生水厂,破解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难题
“我喜欢钓鱼,但以前从不在家门口的这条河里钓,因为那会儿河水又黑又臭。现在你瞧,这水多清,环境多美。”在清河东岸,正在散步的市民潘承义说。
清河,曾是北京城区北部一条有名的臭水河。“好在从前北京雨水多,倒也不觉着很臭。后来,上游来水渐渐少了,清河水变得又黑又臭,成了一条‘龙须沟’。”潘承义说。
2000年,北京市政府投资7.17亿元建设清河污水处理厂,日处理污水20万立方米。建厂初期的数据表明,清河流域每天入河污水量约为20万立方米,刚好与污水处理厂的消纳量持平。“夏天打开沿河的窗户,真不臭了。”潘承义说。
可没过两年,随着附近一个个居住小区拔地而起,“傍水而居”“清河清流”的口号被印上售楼单进行宣传。住户多了,但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及截污管线没跟上。多余的生活污水溢出管道直排入河。“眼见着楼房越来越多,清河又成了臭河。”潘承义感叹。
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,2006年,清河下段水环境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得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复。
当年11月8日,这项总投资约6.42亿元的工程全面开工,对清河下游13.4公里河道进行整治。2008年,清河流域共有清河、肖家河、北苑3座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厂,基本能够“消化”流域所有污水。
可此后不到一年,伴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,超负荷的生活污水使清河水污染再次加剧。2010年,清河流域人口达到290万。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是80万。
2013年4月,《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(2013-2015年)》(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)发布。这一方案以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为重点。根据这个方案,全市将规划新建47座再生水厂,升级改造20座污水处理厂,并新建和改造近1300公里污水管线。
2016年4月,清河北岸污水管线贯通,污水由此进入刚刚投运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厂。这是三年行动方案所确定的再生水厂之一,日处理能力50万立方米。至此,清河沿线4座再生水厂日处理能力超过100万立方米。
大量污水被净化,成为再生水,重新流回清河。与此同时,河流承载的排放压力也在减轻。北京市2015年初开始试点水影响评价审查。内容之一便是在工程立项之前,把这一区域是否具有足够的污水处理能力作为前置审查条件。涉水“红线”刚一划出,便卡住了清河北岸拟建的一处大型住宅区。清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得以解决。
北京市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建设再生水厂涉及前期审批、征地拆迁等问题,耗时很长。但三年行动开始后,得到了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。比如,把此前按部就班办理手续的模式改为“一会三函”。“之前,办理审批手续需要去发改委、国土局等十几个部门,一个办完才能办第二个。这样算下来,前期审批差不多得一年。现在利用‘一会三函’,审批时间甚至不超过一个月。”
据介绍,重点污水处理项目均已通过市政府会议审核。工作人员只需拿着市政府的文件,便能直接到发改委等部门办理手续,其他手续可在开工过程中补齐。
“另外,这些年,所有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都要求建成生态型再生水厂,定期向社会公布污水处理情况,如出水指标等,且要有专门的设施收集处理臭气及降低噪音。”一位工作人员说。
15222355575